建党百年 艺心向党 ——上海书画院线上展 · 唐逸览
来源:新华网 2021年08月05日

砺劫不磨春又生

纸本水墨 丨 180x223cm2011年

唐 逸 览 / Tang Yi Lan

        唐逸览,1942年生,浙江杭州人,唐云之子。1962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同年入上海中国画院专学花鸟。1965年画院毕业,并留院任创作员、专职画师,高级工艺美术师。

       唐逸览不仅是国画家,也是工艺技术人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研制首创国内搪瓷丝网印贴花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荣获轻工部重大科技成果奖。融合传统美与现代工艺美的技法,使唐逸览在继承和发扬海派书画的探索中,逐渐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唐逸览现为上海书画院画师、上海中国画院回聘画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海墨画会工作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唐云艺术馆名誉馆长、新加坡共和国神州艺术院高级荣誉顾问。

锦禽山茶 丨 纸本水墨 丨 134x68cm丨1963年

唐逸览国画艺术

江宏

       历史上,父子档的画家并不少见。如唐代的李思训和李昭道;宋代的米芾和米友仁;马远和马麟;元代则有赵孟頫和赵雍;李衍和李士行;明代的戴进和戴泉;文徴明和文彭、文嘉;清代汤贻汾和汤缓名、汤懋名、汤禄名;戴熙和戴有恒、戴以恒,以及祖孙档的王时敏和王原祁等。近代以来更是不乏相继者。这种家风传馨,常常是史家们不愿意舍弃的一笔美谈。

       父辈们的卓著声名,筑基在他们非凡的艺术成就上,记录在绘画发展的历史中。然而,对儿辈来说,这些前辈的成就,既是他们的依傍,也是他们的障碍。父辈们载入史册的成就,是技巧,也是性情;是技巧和性情的相得益彰。

        技巧是可以或者说相对容易传承的,至于性情,则即便是父子,也未必相类且不能传授。因此,从前辈那里可以得来的主要是技巧,并因着得天独厚而让旁人欣羡不已。问题是既得的家法要和自己的性情相契。相契合则如虎添翼,相背离则难免貌合神散,甚至是所得越丰而所失越多。自古以来,儿辈不如父辈的史实,大多源于此。所谓有得有失,历史总是以这样一种辩证的形态的无情地展开。

东风吹成春 丨纸本水墨 丨 68cm×137cm 丨 1999年

       对于海上大家唐云之子唐逸览来说,这子承父业的个中滋味,定然有着身在其中的体会。

       所谓知父莫若子,唐逸览深知父亲的秉性,也深知唐云的绘画——一味颟顸地衣钵传承,固然未尝不可,终究难免徒劳而无益。也许正是基于对父亲的理解和认识,使唐逸览看到了一个画家的性情对他的艺术创作的作用,因而也知道自己当如何去发展。

       自幼的耳濡目染,让唐逸览很早就拥有了娴熟的花鸟技法,这有唐逸览和父辈们合作的作品为证。但是,唐逸览没有止步于此,相反,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唐逸览展开了自己的发展之路。

       用技巧来展露、展现自己的性情,是唐逸览在父辈们的崇山峻岭中独辟蹊径的不二法门,当然这也是一个画家最终成就自己的终南捷径。

龙树 丨 纸本水墨 丨 69X138cm 丨 2008年

       笔性,在很多时候就是画家的秉性。唐逸览的笔墨没有在唐云飘逸酒脱一面去展开极致的追求和模仿,而是顺着自己沉着稳健的一面营造自己的天地。在很多地方,唐逸览不是刻意地张扬行草的灵动,而是竭力地发挥篆隶的酣畅。如花木的主干,往往是墨饱笔沉,当面而来。果敢中犹带着的那份温润,不仅是整个画面的审美的基调,而且也是性情的直接泄露。有了这样一份笔墨性情的唐逸览,也就有了更多的整合灵动洒脱的家法的资本;譬如竹叶的撇写,兰草的勾写,都明显地传承了唐云洒脱灵动的特点。正因为唐逸览不是舍性情以就笔墨,而是性情使笔墨,所以,他笔下的画面,总能将近乎执拗的花木主干和秀润的花叶禽鸟统一起来,在相反相成中,展露一派勃勃生机。

        尽管笔墨是根本,但是,画还是形象的艺术。画面的形象可以师从造化,也可以中得心源。因此,画面形象是偏向造化,还是偏向心源?画家的不同选择其实是由他的笔性决定的。笔线沉稳规整的,其画面形象多偏向造化,注重传神;笔线飘洒放逸的,其画面形象多偏向心源,往往强调写意。显然,在这一点上唐逸览选择了前者——传神。

        拥有沉稳的笔墨,执持传神的观念,中国画的悠久而丰赡的传统也就向唐逸览开了怀抱;也正是这一份传统的滋养,使得唐逸览能够在古今中西间,左右逢源。经典的程式可以纳入其中,写生的新样也可以揽入其中;甚至还可以在两者的融合中別出己意。于是,春花秋叶、禽鸟鸣啁,竹石松鹰、山水烟岚,形象各有而神韵宛然;以至于加那斯的龙树,阿里山的神木,唐逸览都为之写形,令其传神。这些如果放在一位寻常的画家身上,可以说是题材丰富多样,造型功力宽厚,但是,对唐逸览来说,或许更有一层开拓与发展的深味。
       一如对山水画家来说,偶一为之的花鸟作品,往往更能见出其笔墨性情的特点;对花鸟画家来说,其偶然为之的山水画,也是透露其笔墨性情特点的窗口。唐逸览的山水虽不如他的花鸟多见,但是,从他的山水作品中,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他沉实稳健的用笔特点。无论是山石的勾勒,还是树木的勾写,用的都是坚实的线条。画面的灵动则多借助淡墨的点虱晕染,而形成虚实相生的效果。尽管唐逸览所作的山水不多,但是,对唐逸览来说却是至关紧要的。因为正是从唐逸览不甚经意的山水中,我们不仅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他的笔墨性情,而且,更加欣喜地看到和他父亲唐云之间的不同。这种不同体现在笔墨中,却是坐实在性情上的。如果说唐逸览在父亲的盛名之下,实现了自己的发展,那么,这一发展就不是刻意地来拉开距离,而是植根于中国绘画艺术本源上的新枝。

        画家用画来表达自己。唐逸览的笔墨修养、造型功力和审美眼光,当然可以用文字来描述,但终究不及直面作品来得直接而深刻。如果说作为一位画家,唐逸览的成功是功力的话;那么,作为一位名门之后,唐逸览的成功就是他的智慧了。这是因为唐逸览参悟了中国画的一个道理:笔墨当适性。

        笔墨无情,而使笔墨者不可无情。性情是笔墨的灵魂,用性情来统领笔墨,笔墨便有了生命。这才是中国画真正的传统,唐逸览的绘画成就则让我们看到中国画传统的魅力。

雨后奇峰 丨 纸本水墨 丨 67X45cm 丨 1988年

桃花 丨 纸本水墨 丨 69X138cm 丨 2018年

莲蕊峰 丨 纸本水墨 丨 67.5X45cm 丨 1988年

丹桂 丨 纸本水墨 丨 69X138cm 丨 2015年

墨竹锦鸡 丨 纸本水墨 丨 69X138cm 丨 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