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百科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蒋采苹
  • 国籍
    中国
  • 性别
  • 出生地
    河南洛阳人
  • 出生日
    1934年
  • 民族
    汉族
  • 职业
    中国美协中国重彩研究会会长
  • 代表作品
    《母子图》、《农民炼铁图》、《打虎岭上摘密桃,碧莲池中网大鱼》
蒋采苹 (中国美协中国重彩研究会会长)
申请百科
  蒋采平,女,1934年生,河南省洛阳市人。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62年起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蒋采苹工作室导师。1998-2010年,先后受聘于文化部教科司,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持中国重彩画高级研究班共12届。2013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2005-200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生。2007年,任中国美协中国重彩研究会会长。 创作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要画展,《宋庆龄光辉一生》等获金奖,《筛月》、《轮回》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曾在巴黎、伦敦、东京、新加坡、萨加台北等地兴趣办个展和展出作品。出版有个人画集、文集、技法材料研究等专著,及主编中国重彩画集20余种。研究“高温结晶颜料”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证书。曾任第七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评委。
戏画情结
    我从记事起就随父母到剧院观看戏曲和各类表演,至今我也是只要有机会就会到剧场去过过瘾。我母亲是个戏迷,不过她只是迷戏而已。我父亲不太迷戏,不过他的一位朋友是从事戏剧评论的,所以我家能经常得到名演员或好的演出的票。能到剧场去就是我当时最惬意的事。因此,我在20世纪40一50年代就看了四大名旦、四大须生、还有叶盛兰和叶盛章兄弟、金少山、谭富英、李多奎等名家的演出。

  我的家人还能接受各种剧种。因为我父母都是河南人,对豫剧还情有独钟,所以我看过常香玉、马金凤、崔兰田的戏。其他剧种如河北梆子、评剧(当时俗称“蹦蹦”戏)、南方的越剧、汉剧、川剧也没成见全能接受。也因为我家生活在天津,那是个戏剧文化的繁荣之地。此文所附的《天女散花》剧照,是我12岁时一时游戏之照。当时有这样专照戏装照的照像馆,它有幸能在65年后还保留了下来。1953年我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以后,我听过吴作人先生在新年联欢会上用笛子吹昆曲;李可染先生会拉胡琴;李苦禅先生能化装登台演赵云...。我又爱上了昆曲,曾观赏过白云生和韩世昌合演的《牡丹亭》。我为我聆听和亲眼观摩过这么多大师级的风采而庆幸。

  我还喜欢看各类音乐舞蹈演出。大约在我l0岁或者12岁时戏装照T!、caut!、or:n[hcnLr剐costurnCol知“gc。F、2时,我的小学音乐老师曾建议我业余学习舞蹈,并可推荐我去上一个俄罗斯人开设的舞蹈学校。因为我当时已开始学习钢琴,我母亲虽然热爱艺术(她毕业于开封艺术师范学校),但担心再学习舞蹈会影响正课而没同意我再学习舞蹈。此事成为我终生遗憾。人就是这样的,尤其是小时候感到遗憾之事,可能使我对舞蹈的兴趣更强烈。

  基于以上的因素。也许就是我后来在小写意的绘画形式上就画戏剧和舞蹈了。还有一重要原因,就是我的老师叶浅予先生画的舞蹈戏剧人物画太精彩了,因此我也想试试。这也使我多年来的戏曲舞蹈的情结有所寄托。当然叶老的艺术理念和绘画技巧也影响了我,但是叶老画面上流动着的艺术生命、冼练而生动的造型、潇洒流畅的用笔是我永远追求不尽的。近来重读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中的一段话:“...只有活跃的具体的生命舞姿、音乐的韵律、艺术的形象,才能使静照中的‘道’具象化、肉身化。”使我对生命与艺术的关系有深一层的体会,宗先生常说书画艺术中有音乐和舞蹈戏剧的成份,反过来说音乐舞蹈戏剧中也有绘画的美。大爱无疆,大美也是无疆的,大美近乎道。

传承创新
  中国重彩画古称“丹青”,唐代称“重彩”,近代称“工笔重彩”,今天我所称的“中国重彩画”是恢复它原有的传统称谓。中国重彩画本是中华民族绘画的原发形态,在唐代它是中国画坛主流(唐末才有水墨画),而且是无比的灿烂辉煌。宋元以降,文人水墨画成为画坛主流,中国重彩画虽在画坛仍占有一席之地,但已成为边缘绘画。虽有元代赵孟A、明代陈老莲、清末民初任伯年之流在坚守,其弱势已为定局。究其原因,应当归于历史:南宋只有半壁江山:元朝是蒙古族政权;明代版图很小,不断地受异族侵犯,连英宗皇帝也被掳走;清代是满族统流,只能出现提倡复古的“四王”和只画翻白眼鸟的八大。所以有人说:“只有盛世才有工笔重彩画。”今正逢新的盛世,中国重彩画的回归与重现绝非偶然。   
    过去的中国美术史是不十分公正的,因为它忽视了民间绘画,而唐代以后的中国重彩画主要是由非文人画系统的民间绘画继承,所以中国重彩画才不至失落而绵延不断。例如,敦煌佛教洞窟壁画(从北魏至元代)、永乐宫道教壁画(元代)、法海寺佛教壁画(明代)、雍和宫佛教壁画(清代),以及明清影像画、寺庙道观中之幡画,包括藏传佛教的唐卡,还有手绘的杨柳青年画等,它们不但越千年的流传,而且愈来愈得到中国画界的认可和重视。中国重彩画与文人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两大支脉,它们共同组成中国画,形成双峰对诗、两水分流的壮丽景象。中国重彩画是有源头的,从晚周帛画算起,它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它兼容文人画和民间绘画两大体系,其生命力是如此顽强,中国重彩画在我国美术史上并未失落,只不过在一段历史中呈弱势而已。 中国重彩画的提出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主持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工笔画室,当时画室中除了本科生还有一些进修生,这些进修生大部分为全国美术专业教师和各省市画院画师。我看到他们只会用锡管装的“中国画颜料”。我说:“你们知道什么是中国画传统颜料吗?”答:“这不就是吗?”他们指着的是正在使用的锡管装颜料。这不怪他们,因为他们没有学过传统的天然矿石颜料的知识和技法。所在现代的工笔重彩画实际上只有“工笔淡彩”,并没有“工笔重彩”。没有或不会用传统的矿石颜料怎么会有“工笔重彩画”呢。我们中国的敦煌壁画等不能只是历史文物,这么绚丽多姿的古代壁画怎么能让它们失落于现代呢!   
    我想到1978年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和以后数年的平山郁夫等在北京的画展,日本画家从唐代来中国学到了当时的中国重彩画的技巧,包括也学到了中国重彩画的矿石颜料和金属箔的制作方法。在日本后来的一千年中他们的重彩画并未成为弱势或边缘化,反而比中国发展得好,连中国重彩画有一种是画在屏风上的日本至今都保留着,还发展为障壁画、架上绘画。日本的矿石颜料至现代已发展到一百余种,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应知一个画种重要的特征就是它使用的画材。原来我们中国唐代的重彩画失落在日本!因此,我提倡年轻画家去日本留学,还在1988年我以画室主任名义举荐画室中一位年轻教师公派去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留学,期望他学成回国将失落在日本的重彩画寻找回来以发展和丰富中国重彩画的传统。   
    我自己也于1989年争取去日本访问与考察的机会,签证为一个月,我自费独自一人跑了日本的五个城市,参观了很多博物馆、美术馆,访问了东京艺术大学和一些画家,还有画材店等。自认为收获不小。我对明治时期许多前辈日本画家的作品十分欣赏和敬重,因为他们的创作实践与我们中国20世纪初徐悲鸿等前辈画家所追求的将古老的中国画发展为现代中国画是一样的目的,而且卓有成就。但我对当时日本的较牛轻的画家的作品中受西方影响太多而不感兴趣。因为1986年我去过欧洲三国考察,看到不少西方现代派作品,感到日本年轻画家在模仿西方现代派,交东方的审美情趣丢掉了很多,我想这样的作品在世界画坛上是不会站住脚的。我并不反对学习西方、东方现代绘画中为我们中国画可资借鉴的东西,但是我们的绘画有自己的源头,有自己深厚的文化积淀,不必妄自非薄。我们中国有自己的重彩画,应当立足自己民族绘画的传统本土之上,让传统绘画和传统文化之美深入骨髓和灵魂深处,这样我们才会借鉴其他民族的东西,而不至于跟在别人后面跑。 体系化是中国重彩画发展的保证   
    目前世界文化艺术是多元状态,中国重彩画如果能有幸成为中国美术和世界美术中的一元并非易事。潘公凯先生说:“元就是,一个它要有来源,第二,它要有体系。既无来源,又无体系,一个单一的小创意、小变化、小技法,都不能称之为元。”   
    中国重彩画是有源头的,这没有疑问。但如果对自己的源头,或是说自己的根,认识不足、了解不深,就会放弃和失落自己的源头和根。中国近一百多年的文化史,有历史学家认为就是全盘西化的历史。我们已经失落了很多很多了,再不认真反思和重新学习,就继续失落下去更多的东西。近年来的“国学热”,对传统哲学美学的再认识,说明中国文化人的觉醒。中国重彩画在唐五代那样辉煌,正是因为当时有许多具有高层次的文人参加,例如阎立本阎立德兄弟、吴道子、李公麟、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顾闳中等,所以才出现不少传世之作。中国重彩画流入民间绘画系统后,主要是为宗教绘画服务,作为画匠是无人为他们立传的。后来的水墨写意画,虽是文人雅士的业余作品,但他们的作品体现出真正的中国文化传统,体现出真正的高层次的中国传统的哲学美学思想,因此他们的作品才能是不朽的。历史上的民间中国重彩画虽缺少文化底蕴,但也有质朴自然的一面。现代中国重彩画如能将中国水墨文人画的文化底蕴追求境界与内涵和民间绘画的质朴自然结全在一起,会形成雅俗共赏、大俗大雅的新局面。   
    关于中国重彩画的体系传统中亦是有的,形而上方面,中国画讲求境界与创意,是重彩画与水墨的共同追求,当然境界与创意当随时代一起前进。形而下方面,应当有图式与布局;技巧和备类技法:画材(颜料很重要,因为中国重彩画是以色彩为主的画种)。因为古有“郡子不器”说法,中国重彩画的教材(这是传承的重要方式)系统性不够或不完整就会失落。中国重彩画目前缺少系统而严谨的构图学、画材学、颜料学、技法学(技法书目前有几种,但科学性、严密性不足)等。总起来说作为现代中国重彩画的体系还是不完善的,尤其是作为教学更显其体系的不系统和缺失。这正是需要众多画家和教师、现论家今后去努力工作的。我自1998年起主持了七届中国重彩画高级研究班,就是按以上的原则进行教学的。我在有生之年能将传统的重彩画向现代重彩画转型尽一份绵薄之力,是最幸福的事。
访谈
  中国画的道与技

  我的教学原则是创作带动技法,这里面就包含了传统中道和技的关系。创作理念的东西就是道,技法材料也得学,这就是技。画画不是一个纯技术上的问题,一般年轻画家容易误解,总觉得技术很重要,其实更重要是创作思维、指导思想,就是道的方面。这个道与技是我们古人提出来的,我们几千年都坚持这么一个艺术道路。我们中国画立于世界上几千年不败,能够在世界画坛立足,那就是因为我们中国画不一样。

  时代精神是立意之本

  我们中国画更注重精神、更注重立意,立意立在什么上面呢?首先必须具有时代精神。我们这个时代可以比拟汉唐,是一个盛世。我们的创作,也要体现这样的时代精神。一切文化艺术只有国家强盛才能发展,它属于上层建筑嘛。像唐代出现了那么多博大雄奇的作品,出现了阎立本、吴道子、王维等一大批杰出画家,诗人李白、杜甫在世界上都有影响。现在大多数国家都有唐人街,他不说汉人街,就是尊重咱们唐朝。像元代把知识分子看得很低,所以画家的画都是出世的,都是对异族统治的不满情绪和遁世的态度,它其实也有时代性,表现的是文人真实的心理。清代从康熙开始注重汉代的文化,康熙乾隆都是这样的。我们的国家现在在国际上很有威望,文化就得相应同步、跟得上,如果咱们现在还是画四大家、画颓废的,甚至画腐朽的东西,那有什么意思呢。

  哲学和美学很重要

  好多学生一来就想着怎么能够在重要展览上获奖,你的作品不符合时代精神,评委不会给你投票的。另外还有民族性和个性,尤其是我们画中国画,必须反映我们中华民族多元化、大统一的文化,体现多元文化精神,还得立足于我们几千年文化的积淀上。我是比较喜欢读书的,这些年我主要读文史哲,也比较爱读中国美学,像学贯中西的近现代学者王国维、朱光潜、梁启超等大师的著作。梁启超过去介绍的少,只知道是国学大师,但是前年出版了一本美学专辑,看了以后挺有观点,他原来也是清华北大的教授(清华的四大导师之一), 清代的官员科举出身,后来流亡到欧洲14年,所以他能够做到学贯中西。另外就是宗白华,他有一段话的大意就是:历史每往前走一步的时候,你得向后看,向后看你才能往前走。我看这个意思跟西方文艺复兴的意思也差不多,就是说你不能割断历史,你往前走的时候不要忘了还有几千年的艺术历史,你对它很有了解的时候沿着传统的路往前走,这才是正途。另外我对美籍华人学者余英时先生也很佩服,他有一本书讲到人人都离不开传统,传统有好与坏,如果你不在好的传统里边,不研究好的传统,那实际上你就是在传统的负面。

  东西方的空间与形式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有一章专门讲中国画的空间问题。现在大家画画都特别满,西方的画是靠透视来解决空间问题,它可以画得很满,他可以借助建筑地平线等其他物品,给你造成一个空间,很满,但也有空间。但是我们中国画呢,空间不是靠最后这么一个焦点,它靠的是空白、空黑。水墨画讲计白当黑,空间也是一个形,跟你用墨色画出来的造型是同等位置的。两种黑白的关系,要相互映照,才能形成一种计白当黑的一种美,另外宗白华先生也讲传统的六法,朱光潜先生写的《中国美术史》里面就更清楚了,传统东西好的很多。对于我们当前来讲,这30多年西方东西来得太多了,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如绘画里面的点、线、面、黑、白、灰。我们不是没有这个规律,比如为什么大家都爱画荷花?荷花有君子的品格,出淤泥而不染。但是从绘画美感来讲的话,他就是一个点线面的组合,我们传统叫布局。你心里要想这画是有规律的,有道,还得有气、有技,你还得解决气的问题,我们传统里有这种好的东西要继承,西方有好的科学规律也是能够为我们所取的。

  从“君子不器”到传统六法

  我还要讲一点咱们传统理念里面不太好的。我看了一本美国汉学家列文森写的《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这本书里对“君子不器”专门写了一章节。“君子不器”对于我们科学发展影响很大。咱们科举考试培养的都是领导人,他指培养的是你这个人必须有道德你就能当好官,注重的是精神方面,但是没专业。再看一下咱们现在的县长、村干部,都很年轻,但是都有专业,你要管理一个县,农业、科技、经济都得懂,过去科举只注重精神,这就不够了。所以在外国的汉学家眼睛里面,他就发现了“君子不器”的问题。再说到艺术领域,我们传统绘画的“六法”,也没有很好地发扬起来,没有将“六法”安排到专业院校的学习里。为什么他们愿意来我这里呢?我在这里开设了几门院校里没有的课程。我不但培养学生,更培养老师。我让唐秀玲老师来讲中国构图学,请郭金英老师来讲中国画色彩构成学。这些知识比较新,在一些本科的学院和其他学院是学不到的。这些画家本身自己画得都很好,他们自己融合得很好,每门课都能让同学很快地接受进去。我们这个班办了12届,获全国各种金奖的21位,就是因为他们原本基础就不错,然后再给他们一些理念上的、技术上的指导,恢复传统材料,进步很快。现在大家都用低档次的化学原料色彩,这个是不行的,过几年画都变色了,传统的石清、石绿、朱砂多美呀,我们为什么不传承下去呢?所以说这个“六法”就是好传统,还应该回归过来。我前年写了一篇文章叫《传统六法的美学再认识》,从美学的角度来认识六法,这里面它还不是光有科学因素,它还有美学的因素。所以我觉得我们中国画里面传统的好的东西,还没有整理出来,还没有认真照着去做。作为一个学院的教授,我们对学生负责地教导一些科学规律的东西,他们可以进步得比较快。

词条图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