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教育的先驱——陆维钊先生的唯一专著《中国书法》
来源:儒翰美术馆 2021年08月29日

中国书法·陆维钊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序 / 章祖安

       陆维钊先生这样的学者、艺术家与名教授,按时风揣度,应该著作等身。然而陆先生却是个例外,他似乎没有留下自己的“专著”,这与他大学时的老师辈有直接的关系,也有自身的特殊原因。

陆维钊先生挥毫中

       南高师时,陆先生与同学王焕镳所佩服的老师王伯沆(名瀣,1871-1944)先生,就没有留下著作,只留下一部《红楼梦批校》。闻之焕镳师:王先生一生写了很多诗,到晚年全部付之一炬,只留下散出的二十几首。我问何以如此作,师曰:“估计和李白、杜甫在比。”说这位王先生老是对学生们高声说:“某某人又在偷偷写书了!”言语中颇带讽刺意味。王伯沆先生上课,满口珠玑,课堂人满为患,窗外也趴满了人。王先生周日还在家中讲学,焕镳师等至王府听讲,兴致好时,停不下来,大声言道:“留饭!”听者齐欢洽,下午散时,感觉浑身上下毛孔都通涮干净。某日,有一西装革履者持己所为诗词趋府就教,王先生讲课兴头被扰,遂高声道:“先念一句听。”全场肃然。来人便朗声念一句——“停!”王先生复加命令:“不要念了!”屋内气氛霎时紧张,紧接一句:“下面不会好了。”全场哄堂大笑,其人悻悻然离去。

    1948年 华夏出版社《中国书法》

       南高诸师中,陆先生最亲近吴瞿安(名梅,1884-1939)先生,可以称得上瞿安的得意门生。瞿安先生有魏晋风度,时或雇一大船,叫上一批学生,度曲唱和,吹吹打打,陆先生吹笛为昆曲伴奏,师生们其乐融融,“不知东方之既白”。《陆维钊诗词选》中载有散曲,是瞿安所授的结果,这在擅长诗词的学者中是极少见的。钱基博曾评王静安与吴瞿安:王国维固有《宋元戏曲史》,但吴梅已深通到声律,如论及曲学大师,非吴梅莫属。这其实是学界公认的。

陆维钊《中国书法》手稿局部

 

        王伯沆讲学有魏晋风度,是静态的;吴瞿安带领学生弦歌悠游于舟上,是动态的魏晋风度,这些都可在《世说新语》中找到类似的例子。经如此众多的大师(还有柳翼谋、竺藕舫诸先生)熏陶、亲炙,陆先生实在太幸运了,而他最钟情于吴先生。微昭师曾亲口对我说:他能任王静安先生助教,是吴梅推荐的,当时还引了吴先生的一句原话:“维钊,我以后的墓志铭由侬来写。”可见师生相知之深,但后来并未再说起。不知何故,不论档案和陆先生自己所写的简历中,推荐人都是吴宓。这些当然应以白纸黑字为准。

陆维钊《中国书法》手稿局部

 

        又譬如讲到马一浮先生,陆维钊、王焕镳二师均言:如果不是抗日战争期间,浙大竺可桢校长请马老讲授国学,也不会有马老的《泰和宜山会语》。马老的文章大多是别人请他写的序言或整齐的故事之作,也就是“述而不作”占了极大部分。我现在看到两个出版社先后出版的《马一浮先生全集》,果然如此(当然还有日记和书信),唯有诗词是自著,多数也是根据应酬唱和的手迹搜罗整编而成。

陆维钊《如何鉴别一般墨品》手稿(一)

 

        我长期从游微昭师,以下两点感受最深:

        其一,陆先生眼界太高,认为前人已经说得很完整了,自己没什么好说的,不再画蛇添足。

        其二,接受了协助叶恭绰先生编纂《全清词钞》的任务。陆先生非常守信义、重然诺,几乎把教学工作的业余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其中,除书画爱好外,更无心再去搞著作。然而,陆先生毕竟还是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专著,这就是20世纪40年代撰写的《中国书法》,1948年6月由华夏图书出版公司印行,作为“现代文库第二辑”丛书的其中一本。1986年浙江古籍出版社改名《书法述要》“重印”(该本依据的是《中国书法》手稿底本),添加了由我整理的陆先生60年代初期的授课笔记,附加《如何鉴别一般墨品》短文。它看起来像一本小册子,经过时间的检验,此著真正当得起“经典”之称。而当年正式出版本庋藏多年,隐而不见。

陆维钊《中国书法》书影

        《中国书法》此书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书法最基本的内核,主要观点如下:起首那句“中国文字,因其各个单体自身之笔画错综复杂,而单体与单体间之距离配搭,又变化綦多,在实用上,欲求其妥帖匀整调和,就产生了书法的研究”。这是最重要的基础,此其一。二是书法的美术性,综述结构、笔顺、布局、运笔、笔毛、使墨、形貌等,赋予书法“美术”特性,在品鉴学习中“将一般人娱乐上之低级趣味,转移至于高级”。三是学书可修养身心,“紧张之心绪,为之松弛,疲劳之精神,借以调节”,绝无不良副作用。四是借书法而进入学问,“以引起学问上之兴趣”。五是学书两大天赋条件:心灵的、肌肉的,尤其强调“想像力之高下”是决定书家成就的关键因素。六是因材施教。后述四种书体、各种风格类型、魏碑与唐碑区别等,用最简洁的文字概括了中国书法史与风格流派。

陆维钊《中国书法》书影

 

        关于想像力不妨再阅读一下原文:“而或者以为碑板损蚀,不易审辨,殊不知在此模糊之中,正寓考验之法。想像力强者,不但于模糊不生障碍,且因之加以自心之新意,入于创造之一途。正如薄雾笼晴,楼台山水,可有种种想象,使文家、诗家、画家,起无穷之幻觉,此则临摹之最高境界也。”想像力应建立在坚实的基本功之上,这就不再多说了。

陆维钊《中国书法》书影

 

        至于我整理的《书法的欣赏(提纲)》一文,更有两个突出观点:一是书法最高层次为表现“生命感”,“可比之为有生命的东西(人为代表,树之硬、石之稳,皆拟人)的姿态、活动、精神、品性的美”。二是书法要表现复杂的感觉的美,“复杂的辩证的趣味之重要”“美的感觉愈多愈好”“美的感觉相反相成”,推崇“王羲之一种字有几种风味”,同时告诫学书者要防止副作用恶性发展,如“笔力硬而至于生硬无情,只求表面的力。装法新而至于违反情理”等,遗憾的是如今许多版本将“装”硬改为“章”,失却装腔作势、装扮之本意。

陆维钊《中国书法》书影

        《中国书法》虽然简略,却已经纲要式地建构起中国书法学体系。文中每一个论点均可发挥而写成一篇独立的文章,比如学魏与学唐、因材施教、由学书而进入学问·····甚至已经讲到写手与刻手的问题等。70多年过去了,当今的书学理论,似乎都难以突破其论述范围,他的那句对我说的话——“将来的书法很可能坏在‘创新’上”,更是振聋发聩、直指时弊、不幸言中了。这岂不正是胡乱发挥想像力的恶性后果?

价值永恒、常读常新,这就是经典。

——2021年1月25日改定于佛魔居

        章祖安,一名章秋农,1937年8月生于浙江绍兴,陆维钊先生弟子,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担任杭州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文化书院杭州分院导师,鲁迅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西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导,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中国书法 / 陆维钊 著

出版: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7
书号:9787554020500

装帧:精装32开152页

        陆维钊(1899—1980),浙江平湖人。原名子平,字微昭,斋名庄徽室,亦称圆赏楼,晚年喜署劭翁,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

陆维钊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任王国维先生助教留影

        沙孟海在《陆维钊书画选》前言中写道:“陆先生原在浙江大学、杭州大学任教多年,一九六〇年调至浙江美术学院专授古典文学。已故院长潘天寿先生和陆先生重视祖国书法篆刻艺术,于一九六三年就本院试办书法篆刻科,即请陆先生为科主任。办了两期,在十年动乱中无形停顿。

陆维钊与学生朱关田、李文采、金鉴才

 

        今天党和人民政府愈加重视祖国传统的书法篆刻艺术,在全国范围内有关书法艺术的活动,到处蓬勃发展着。新成立的组织和机构,越来越多。足见潘陆二先生当年创办这个专业的预见性。一九七九年暑期,学院又接受了培养书法篆刻研究生的新任务,请陆先生负责。所有规划制度,多经他主持悉心厘订,病榻中还力疾工作。”陆维钊筚路蓝缕,与潘天寿先生一起开创并奠基中国高等书法教育体系的形象,跃然纸上。

陆维钊《汉字演变简说》

 

        《中国书法》是陆维钊先生仅有的书学著作,本书依据1948年华夏图书出版公司所印行陆维钊《中国书法》以及家藏手稿本整理出版,增配大量图片,丰富内容,增强可读性。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正文部分介绍了书法的基础功用、审美意趣以及五种书体、风格派别;附录收入了由章祖安整理的陆维钊教学纲要、陆维钊的用墨心得、与学生谈话等文章以及陆维钊部分书画作品,展现了陆维钊的艺术面貌以及其发展高等书法教育的指导思想;第三部分为全书图片索引,以便读者查找。

陆维钊《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序》

 

        本书以平实的语言介绍了中国书法的艺术性,综述毛笔、使墨、结构、用笔等基础知识,论及书法艺术的功用性,如修养身心、调节情绪等作用,并用最简洁的文字概括了中国书法史与风格流派,是20世纪的书学经典,也是当今书法学习者的重要参考书。附录中的文章与书画作品亦是陆维钊书学思想与艺术风格的集中展示。本书是研究陆维钊书法艺术及其书学思想的必备书籍。

目 录

一、书法之美术性与其作用

二、心理表现与手指指挥

三、执笔、用墨、辨纸、临摹、选碑

四、正楷(真书)

五、行草

六、隶书

七、古文字(甲骨、钟鼎、石鼓、秦篆)

附一:

一、书法的欣赏(提纲)

二、如何鉴别一般墨品

三、与校中国画花卉研究生谈话

四、缅怀国美书法教育体系奠基人陆维钊先生──从两份先生手书的资料谈起

附二:

陆维钊书画作品选

图版索引

实拍书影